呕吐毒素(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,DON)是饲料中常见的真菌毒素,主要污染玉米、小麦等谷物原料,其危害可从动物健康、生产效益、食品安全三大核心维度全面渗透,具体影响如下:
一、对动物健康的直接危害:损伤多系统功能
呕吐毒素的毒性具有“广谱性”,会攻击动物消化系统、免疫系统、生殖系统等关键生理系统,且不同动物对其敏感程度不同(猪最敏感,其次是家禽、反刍动物)。
• 消化系统:引发典型“呕吐”症状,破坏肠道屏障
呕吐毒素会直接刺激动物胃肠道黏膜,导致黏膜充血、水肿甚至坏死,引发剧烈呕吐(尤其仔猪,摄入后1-2小时即可出现)、腹泻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长期摄入还会抑制肠道消化酶(如淀粉酶、蛋白酶)
活性,降低营养吸收效率,导致动物“吃得多、长得慢”,甚至出现肠道菌群失衡,增加肠炎、便秘等疾病的发病风险。
• 免疫系统:降低抵抗力,诱发继发感染
它会抑制动物免疫细胞(如淋巴细胞、巨噬细胞)的增殖与活性,减少抗体生成,使动物免疫功能“全面下降”。例如,猪群摄入含呕吐毒素的饲料后,对猪瘟、蓝耳病等疫苗的免疫应答减弱,
抗体水平不达标;家禽则易爆发禽流感、新城疫等传染病,且发病后治疗难度显著增加。
• 生殖系统:影响繁殖性能,降低种群质量
对种猪、种禽而言,呕吐毒素会干扰激素分泌(如雌激素、孕激素),导致母猪发情紊乱、流产、产死胎或弱仔,公猪精子活力下降、畸形率升高;家禽则会出现产蛋率下降、蛋壳变薄、种蛋受精率降低
等问题,直接影响养殖场的种群延续与繁殖效益。
• 其他系统:损伤肝脏肾脏,引发慢性中毒
呕吐毒素需通过肝脏代谢、肾脏排出,长期摄入会加重肝肾负担,导致肝损伤(肝细胞坏死、肝功能指标异常)、肾损伤(肾小管变性、肾功能衰竭)。此外,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,导致动物出现精神沉郁、
共济失调(如仔猪站立不稳、行走摇晃)等症状。
二、对养殖生产的间接危害:侵蚀经济效益
呕吐毒素对生产效益的影响并非“即时显现”,而是通过长期积累导致“隐性损失”,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:
• 生长性能下降,增加养殖成本
幼龄动物(如仔猪、雏鸡)对呕吐毒素最敏感,即使饲料中毒素含量较低(如猪饲料中DON含量超过0.5mg/kg),也会导致日增重降低5%-15%,料肉比升高0.1-0.3。以万头猪场为例,若仔猪因毒素影响
日均少增重100g,全程养殖周期将延长7-10天,额外增加饲料、人工成本超10万元。
• 淘汰率升高,减少出栏量
严重中毒时,动物会出现顽固性呕吐、体重骤降、器官衰竭等症状,不得不提前淘汰。例如,育肥猪若摄入DON含量超2mg/kg的饲料,淘汰率可从正常的1%-2%升至5%-8%;蛋鸡则可能因产蛋率持续低
于60%被淘汰,直接减少养殖场的出栏量与产蛋量,损失可达数十万元。
• 饲料浪费,增加资源损耗
部分养殖场发现饲料“有问题”后,会选择丢弃污染饲料,或通过“稀释投喂”(将污染饲料与正常饲料混合)降低毒素浓度,但这不仅会浪费大量饲料资源,还可能因稀释不均导致部分动物仍中毒,陷入
“浪费+损失”的双重困境。
三、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危害:威胁人类健康
呕吐毒素具有“蓄积性”和“残留性”,会通过“饲料-动物-食品”链条进入人类餐桌,对人体健康构成隐形威胁:
• 直接残留:污染动物源性食品
虽然动物会代谢部分呕吐毒素,但仍有少量毒素(或其代谢产物)会残留在猪肉、鸡肉、鸡蛋、牛奶等食品中。人类长期食用含残留的食品,可能出现与动物类似的症状,如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消化道不
适,免疫力较弱的人群(如老人、儿童、孕妇)反应更明显。
• 间接影响:降低食品营养价值
受呕吐毒素污染的饲料会导致动物肌肉中蛋白质、氨基酸含量降低,脂肪沉积异常(如猪肉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下降),且可能因动物患病而使用更多抗生素,增加食品中药物残留的风险,进一步降低食品
的营养价值与安全性。
• 合规风险:违反食品安全标准
我国《饲料卫生标准》(GB 13078-2017)明确规定,猪配合饲料中呕吐毒素含量不得超过1.0mg/kg(仔猪料≤0.5mg/kg),禽配合饲料≤5.0mg/kg。若养殖场使用超标饲料,不仅会面临监管部门的处罚,
其生产的动物产品也可能因毒素残留超标被召回、销毁,损害品牌信誉。